首页» 本科教育» 教务信息» 《有机化学》课程说明书--李千利

教务信息

《有机化学》课程说明书--李千利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15



有机化学课程说明书

一、主讲教师信息

 

李千利

性别

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研究方向

金属有机化学

工作单位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

讲授课程

有机化学

联系电话

18763560307

电子信箱

liqianli@lcu.edu.cn

二、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

有机化学

先修课程

无机分析化学

英文

Organic Chemistry

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课

学时 /学分

54/3

授课范围

医学院2020(1-3班)

授课时间

和地点

1-2节:1-509

3-4节:1-509

人数

限制

160

课程简介

有机化学是应用生物科学等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合成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变和内在联系的科学。本课程系统讲授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同分异构、结构和性质、重要合成方法以及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在有机化学的应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游离基等活性中间体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游离基反应历程,氧化-还原反应,缺电子重排历程,周环反应;介绍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介绍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法及其主要用途等

三、教学资源

指定教材

《有机化学》(第版)汪小兰 编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资料:

《有机化学》傅建熙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机化学》(第三版)高鸿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基础有机化学》(第四版)邢其毅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网站

四、教学信息

教学目标

为员工学习有机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从事生产和科学研究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有机化学基础。

教学进度

(以周为单位)

课堂讲授

实验、实习、作业、课外阅读及参考文献等

教学内容摘要

(章节名称、讲述的内容提要,课堂讨论的题目等)

内容及时间、地点

1

第一章 绪论 4学时)

§1-1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3  共价键的键参数

§1-4  分子间的力

§1-5  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特点

§1-6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

§1-7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1-8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

2

第二章 烷烃4学时)

§2-1 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2-2 命名

§2-3烷烃结构

§2-4烷烃物理性质

§2-5 化学性质

§2-6自然界的烷烃.

作业

3

第三章不饱和烃(一)2学时)

§3-1烯烃结构

§3-2烯烃同分异构和命名

§3-3烯烃物理性质

§3-4烯烃反应()

第三章不饱和烃(2学时)

§3-4烯烃反应()

§3- 5烯烃来源及制备

§3-6二烯烃分类和命名;

§3-7二烯烃物理性质;

§3-8二烯烃反应

4

第三章 不饱和烃(2学时)

§3-9炔烃结构;

§3-10炔烃异构和命名;

§3-11炔烃的物理性质;

§3-12炔烃化学性质;

§3-13炔烃的来源

第四章   环烃(一)2学时)

§4-1脂环烃分类和命名;

§4-2脂环烃的结构;

§4-3脂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现象;

作业

5

第四章   环烃(2学时)

§4-4 脂环烃的性质;

§4-5脂环烃的来源和制备;

§4-6构象分析

第四章   环烃(2学时)

§4-7苯结构;

§4-8苯衍生物命名;

§4-9物理性质;

§4-10化学性质

6

环烃((2学时)

§4-11定位规律及应用;

§4-12芳烃来源和制备;

§4-13

§4-14蒽和菲

习题课(2学时)

作业

7

  旋光异构4学时)

§5-1 对映异构;

§5-2手性分子和光学活性;

§5-3 D/LR/S标记

§5-41个手性碳;

§5-51个以上手性碳化合物;

§5-6不含手性碳;

§5-7环状物立体异构;

§5-8举例

作业

8

第六章   卤代烃4学时)

§6-1分类,命名和异构;

§6-2卤代烃物理性质;

§6-3卤代烃化学性质

§6-4卤代烃制备方法;

§6-5卤代烃应用举例.

作业

9

第八章  醇酚醚(一)2学时)

§8-1醇的命名、结构;

§8-2 醇的性质;

§8-3重要的醇;

第八章  醇酚醚2学时)

§8-5酚的命名、结构;

§8-6 酚的性质;

§8-7重要的酚;

§8-8 醚的分类结构和命名法;

§8-9醚的性质

作业

第10

第九章 醛酮醌4学时):

§9-1醛和酮的分类、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法;

§9-2醛和酮的结构;

§9-3醛和酮的性质()

第11

§9-3醛和酮的性质() 2学时)

§9-4醛、酮的制法

第十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羧酸)2学时):

§10-1羧酸的分类和命名法;

§10-2羧酸的物理性质;

§10-3羧酸的化学性质;

§10-4羧酸的来源和制备

作业

第12

第十一章  取代羧酸2学时):

§11-1羟基酸的分类、命名、来源制法;

§11-2羟基酸的性质;

§11-3重要的羟基酸

第十二章 含氮化合物2学时):

§12-1胺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12-2胺的物理性质;

§12-3胺的化学性质;

作业

第13

§12-4胺的来源和制备;2学时):

§12-5重要的胺;

§12-6重氮化;

§12-7重氮盐的性质

复习总结(2学时)

第14

复习总结(2学时)

教学方法

与手段

通过教材进行基本内容讲解,理论联系实际,并辅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自习辅导。

五、实践教学

六、成绩考核

平时成绩

占总成绩30%

期末成绩

占总成绩70%,闭卷(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题目类型有:判断题、选择题 、鉴别题、命名题、推断题、写反应方程等。

考试说明

缺席1/3学时者,取消考试资格,重修;总成绩不及格者,补考;补考不及格者,重修;补考或重修时,期末考试占100%。















系主任签名:               分管教学经理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